做好“三篇大文章”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固链、强链、补链、延链。为提升石化产业链的现代化和智能化水平,近日我市派出石化产业项目推进组,前往江苏省常州市、泰州市进行招商,收效显著。长兴岛经济区、普湾经济区、大连市经济合作服务中心将做好项目的持续跟踪反馈,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对项目将做好政策引导和项目落地服务工作。
在大连亚太电子有限公司,生产线上的工人正在紧锣密鼓地忙碌着。这家生产呼吸机、红外线测温仪等重要物资的企业,曾为全国的抗疫防疫作出突出贡献。不仅在我市最早复工复产,而且生产渐入佳境,产能创下新高。“企业增加了一条新的生产线,一线工人数量也增加30%。”公司总经理郭健告诉记者。
实体经济是经济发展的命脉所在。进入新发展阶段,大连聚焦实体经济发展新目标新格局,着力做好改造提升“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的“三篇大文章”,从各级部门到市场主体,都在不懈努力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不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今年1月至2月,大连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同比增长17.3%,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6.4%。作为重要的经济晴雨表,今年一季度,大连市全社会用电量达110.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9%;工业用电量67.6亿千瓦时,增长7.1%。
展望2025年,大连规上工业产值要达到万亿元
2017年和2018年,大连曾连续两年获得国务院“促进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市”督查激励表彰。“十三五”期间,大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做好产业结构的加减乘除法,大力增加新产品比例,淘汰低附加值产品。大连制造业总量持续增加,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核心领域优势明显,基本形成了以装备制造、石化等传统产业为主体,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辅的产业体系。
数据显示,2016年至2020年,我市全部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均超过33%,每年工业企业税收占全市税收比重均在46%以上。
“十四五”是大连实现全面振兴、率先振兴的关键机遇期。我市提出2025年目标:工业总量大幅提升,规上工业产值达到1万亿元。
我市将坚决贯彻落实国家、省市重大决策部署,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推进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方向转型升级。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做好“三篇大文章”,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重点发展石化、装备、消费品等传统支柱产业,以及数字产业、生物医药与生命健康、洁净能源装备、新材料等新兴产业。
石化产业要逐步减少燃料型产能,增加原料型产能,提升我市炼化一体化水平,增强烯烃、芳烃等基础有机化工原料供给能力,推动深加工;依托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大连理工大学等优势科研力量,发展精细化工,拉长产业链。
装备制造业要以短板装备攻关和国产化替代为突破口,围绕重大成套装备、高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先进轨道交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域,提升装备制造业自主研发、设计、制造及系统集成水平和能力,增强先进装备的自主可控能力、智能制造能力和服务增值能力,推动产业迈向智能化、高端化和成套化。
新兴产业要围绕数字产业、生物医药与生命健康、洁净能源、新材料等重点领域,以产业集群建设为重要举措,围绕我市优势细分领域,抢抓发展机遇,培育龙头骨干企业,打造产业链条,形成一批领军企业和标志产品,提升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
结合产业布局特点和各地区的资源禀赋,我市提出“一核一轴两翼多组团V型向北发展”的点轴发展空间格局。以主城区发展“工业大脑”为核心,以沈大高速为轴,以渤海沿线和黄海沿线为两翼,多组团V型向北拓展“工业骨骼”。同时,明确各区块的主体功能和分工,形成主城区研发总部、加工基地向北发展的空间格局。
实现高质量发展 大连工业已找准三大发力点
做好“三篇大文章”——
重点改造升级“老字号”,巩固壮大传统优势产业。推动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加快推进优势产业数字赋能。以数字化转型、智能化改造为核心,加大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力度,提升装备制造业自主研发、设计、制造及系统集成的智能化水平。
深度开发“原字号”,推动产业链条向下游延伸。立足打造石化产业“黄金产业链”,强化招商引资,依托重点企业,促进石化产业向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轻纺等方向延伸,提供产业丰厚度。通过实施烯烃原料多元化路线,发展高端聚乙烯、聚丙烯,带动合成树脂、合成橡胶、专用化学品等下游产业项目建设,提高瓶片、膜片、纤维等产品供应能力,为聚酯园建设发展创造条件。
培育壮大“新字号”,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推动高技术制造业及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新兴产业发展,加快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做大做强先进轨道交通装备、高技术船舶与海工装备、核电风电装备、新能源汽车等高端装备制造业;推进氢能、智能网联汽车发展,鼓励氢能源装备推广应用。不断壮大集成电路、新型元器件、数字视听等电子信息制造业,发挥骨干企业带动作用,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带动和培育集成电路装备、材料等配套产业快速发展,提升产业规模和水平。大力发展生命安全产业,落实好生命安全产业发展规划,研究制定进一步支持产业创新发展的相关政策。
切实抓好重点产业链发展——
大连制造业产业体系较为完备,石化、装备制造、消费品工业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四大领域的11条工业重点产业链,代表了当前大连制造业发展的水平和未来发展方向,且已具备相当规模。我市将围绕这11条产业链,发挥各地区属地化作用,扎实推行“链长制”,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谋划、建设力度,着力畅通产业链循环,打通产业链难点和堵点。
全力推进实施八大工程——
一是制造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开展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研发攻关,建设各类创新载体、平台等。二是工业基础再造示范工程。围绕汽车和先进轨道交通等高精密特种领域的轴承、石化和核电领域的泵阀、风电和重大装备领域的齿轮及变速箱等零部件优势领域,开展“一条龙”攻关行动,提高关键核心零部件自给能力和水平。三是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人、机、物的全面互联,实现制造业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连接,形成全新的工业生产制造和服务体系。四是智能制造工程。企业利用先进自动化生产设备进行智能改造升级,提升发展质量和水平。五是绿色制造工程。组织实施传统制造业能效提升、清洁生产、节水治污、循环利用等专项技术改造等。六是优势企业培育工程。支持鼓励实力较强的企业,开展跨地区、跨行业重组与兼并、上市、开展国际合作等。做强中小企业。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七是服务型制造工程。围绕刚出台的《大连市关于进一步推进服务型制造发展的实施方案》,着力新培育一批新的示范企业,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八是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工程。鼓励企业加强技术创新与产品开发,培育扶持一批品牌知名度广,产品质量过硬,技术水平高、盈利能力强的消费品工业特色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