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知识产权运营综合服务平台

公测版

知识产权一站式服务商
注册-管理-维权-交易

“十四五”时期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总体思路和主要任务

来源:科学猫经济学论文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既是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迫切需要,又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涉及观念理念、体制机制、管理模式、要素投入等多方面的重大调整,需要处理好新兴产业培育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传统要素提质和新要素培育、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应用、创新成果数量和创新质量、政府和市场等五大关系,分业施策明确推进路径,聚焦问题精准发力。

(一)“十四五”时期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总体思路

当前,我国已进入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在落实“巩固、增强、提升、畅通”上下功夫,坚持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加强宏观指导和产业布局,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并重,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各地区各领域充分发展,有力支撑新旧动能顺畅接续转换(见图2)。现阶段,尤其需要处理好五大关系。

一是新兴产业培育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关系。加快培育新动能,推动产业新旧动能转换,既要“无中生有”又要“脱胎换骨”,应坚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两手抓、两促进。但在实际中,由于新兴产业具有战略性、创新性和先导性等特征,潜在市场需求大、技术先进、发展速度快,并能代表未来发展方向[16],因此,不少地方在推动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将政策的重心放在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上,甚至把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等同于发展新兴产业,把大量的人力、资金、物资和优惠政策等聚焦于新兴产业培育。由此导致的结果是:一方面,新兴产业领域由于大量的扶持而产生过度竞争,甚至出现产能过剩;另一方面,一些传统产业在转型升级的重要窗口期得不到相应的扶持,而不得不放缓甚至停滞转型升级步伐,导致行业经营困难和产业竞争力下降。事实上,传统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比大、就业多、带动作用广,是我国培育扩大国内市场、促进消费升级和产业发展的主战场,通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使之焕发活力、“老树发新芽”,也是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内容。为此,应统筹新兴产业培育和传统产业升级,既要加快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又要推动传统产业更多运用新技术手段研发新产品、拓展新业态、开辟新模式,从而实现转型升级创新发展。

二是传统要素提质和新要素培育的关系。生产要素是进行社会生产经营活动所需要的各种社会资源,是维系国民经济运行及市场主体生产经营过程中必须具备的基本因素。历史上每一次人类社会重大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必然产生新生产要素,形成先进生产力。新动能的形成也不断丰富着生产要素的构成,不仅包括土地、劳动、资本、资源能源等传统要素,而且发展出以知识为特征的技术、人才、信息、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因此,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必须注重新要素培育,特别要注重新技术的引领支撑,构建有利于新要素源源不断涌现的管理架构和治理模式,激发新生产要素活力。与此同时,传统要素的提质升级也非常重要,要适应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的需要,及时破除阻碍传统要素升级的羁绊,促进劳动力、资本、机器设备、能源资源等传统要素提质升级、合理流动和充分利用,让传统要素和新要素相互辉映、共同作用,为新旧动能顺畅转换提供有力支撑。

三是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应用的关系。正如彼得·蒂尔所言,创新驱动是包括“从0到1”和“从1到N”的完整过程[17]。其中,“从0到1”是垂直进步,主要体现为科技突破和创新,探索出新技术、新产品;“从1到N”是水平进步,主要体现为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发展,通过规模效应或全球化推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推动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从0到1”是源头,“从1到N”是过程和结果,两者相辅相成。但受传统惯性思维影响,不少人在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同时过于强调科技研发的重要性,投入大量资金开展技术研发,取得成果后却大多束之高阁。事实上,技术创新是把新技术成功地与产品或工艺相结合的过程。这意味着,技术不同于科学,只有以产品形式出现才有生命力。因此,学术论文、科研项目甚至专利数量的增长并不一定意味着技术进步和创新驱动。创新驱动必须能够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增长,这就要求创新驱动不能仅仅是实验室里的研究,而必须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因此,对新旧动能转换而言,从0到1的突破很重要,而从1到N的发展则更为关键。

四是创新成果数量和创新质量的关系。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成果呈“井喷”之势,论文数量快速增长,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节节攀升,创新成为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支撑。但在创新成果迭出的同时,我国创新质量并不高,尚不适应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我国论文数量世界第一,但真正有影响力的文章少;发明专利申请量连续8年居世界首位,2018年已达154.2万件,但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不高,成果转化率偏低,技术交易额与美国等领先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为此,要妥善处理好创新成果数量和创新质量的关系,在保持创新数量稳定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提升创新质量,推动创新更好地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让创新真正成为引领经济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的中坚力量。

五是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新时代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遵循的重大原则。必须要坚持以企业和企业家为主体,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要以平等进入和产权保护为有力抓手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激发社会各界活力。同时,在“市场失灵”和面临发达国家掣肘的“卡脖子”领域,也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通过加大新兴产业发展基础设施、面向中小企業的普惠性创新平台、政府数据资源开放、标准制定、教育和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等方面的投资力度,完善基础环境,强化平台保障,提升产业发展能力[18]。

(二)“十四五”时期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主要任务

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主要任务是“3+1”,即推动增长动力转换、发展方式转变和主导产业转换,这是新旧动能转换的核心内容。与此同时,要大力推动制度创新,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第一,推动增长动力转换。主要是指增长动力从原来主要依靠劳动、资金等要素投入转换为创新和生产率提升,这是新旧动能转换的核心。当前,我国市场需求约束明显强化,国际贸易竞争空前激烈,投资驱动和出口驱动这两个拉动经济增长的旧动力已大大减弱,必须加快推动质量变革、动力变革、效率变革,以创新供给带动需求扩展,以扩大有效需求倒逼供给升级,增强高端要素聚集发展功能和创新发展能力。

第二,推动发展方式转变。主要是指发展模式从粗放发展转换为集约、高效、绿色、低碳发展,这是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结果。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不再具备高速增长的条件,外延式发展已走到尽头。必须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切实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和全过程,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

第三,推动主导产业转换。主要是指主导产业从传统产业转换为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实现产业结构的根本性转变[19],这是新旧动能转换的主要表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孕育着巨大的动能。面对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和贸易环境的变化、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快兴起和国内生产要素成本快速上升、消费结构加快升级的新趋势,我国必须加快经济结构转型,改变以往产业发展的方向和路径,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着力突破能够有效提升国际分工地位和价值链层级的研发设计、营销网络、品牌培育、供应链管理等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环节,才能实现产业发展从规模扩张为主向质量提升为主、由加工制造向创新创造、由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变。

第四,推动制度创新。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政府的主要职责是优化管理服务,及时调整制约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的不合理制度障碍,做好“四个优化”,加速实现“三大变革”。一是优化新技术管理服务。加大政府研发投入,突出体制机制创新与协同整合,加快推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创新网络等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推动有助于“三大变革”的新技术蓬勃涌现。二是优化新企业管理服务。切实做到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三管齐下”,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兴起,促进更多的高质量的新创企业源源不断地冒出来。三是优化新产业管理服务。进一步放宽新产业新业态的市场准入,对新生事物予以包容审慎监管,着力优化新产业成长的政府服务和市场环境,促进形成有利于先进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四是优化新要素管理服务,促进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有效集聚,充分发挥其放大社会生产力的乘数效应[20]。同时,适应新时期产业政策和政府管理方式变革要求,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相关中介组织在政策制定、行业监管、标准规范和服务行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形成多元社会主体共同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