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知识产权运营综合服务平台

公测版

知识产权一站式服务商
注册-管理-维权-交易

聚焦七大产业集群和十条产业链,重塑动能转换新优势

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达到8家,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数量居全省第二,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实现全省双第一,跻身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第44位……透过数字看走向——威海以新动能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逐步塑强,经济发展实现由“量”到“质”、由“形”到“势”的明显转变。

产业是新旧动能转换的主战场。锚定“走在前、开新局”,我市深入对标省“三个十大”行动计划,清醒审视自身条件:威海没有大钢铁、大化工、大炼油,几乎没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和落后产能,是全国重要的医用耗材、打印设备、碳纤维、海洋食品、特种船舶、轮胎、渔具、机电工具、地毯等生产基地,具备总体产业结构较轻的比较优势,完全有基础、有条件在这个战场上夺旗争先。

按照“坚决淘汰落后动能、坚决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坚决培育壮大新动能”的要求,市领导带队,先后多次深入产业园区、骨干企业、项目现场调研,一企一策研究问题、破解制约、推动发展。

围绕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培育壮大新动能,我市一手抓“存量变革”,助力企业实施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改造升级;一手抓“增量崛起”,向先进制造业、海洋经济、未来产业领域击鼓进军。

重塑动能转换新优势,我市盯紧七大产业集群、十条产业链中需要改造提升的部分,实施工业技改提级行动,引导企业加快机器换人、设备换新、生产换线,让传统优势产业驶上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改造升级的“新赛道”。

迪尚集团是这场转变的见证者。从建企时只能“挣汗水钱”,到如今获评省“十强”产业集群领军企业,迪尚以工业互联网思维打造纺织服装垂直生态供应链平台,为全球500多家国际知名服装品牌提供生产和服务,为全国纺织服装产业“怎么从传统产业里挖出金矿”打了样。

类似故事不胜枚举。威达精铸公司每年研发至少60款新产品,仅在钻夹头领域就有100多项国内外专利,占到该领域专利总数的一半左右;天润工业进行大规模技术改造,不仅曲轴生产规模做到国内最大、全球第二,还进军整车空气悬架系统项目……包括他们在内,全市省级以上单项冠军、瞪羚、专精特新企业达到407家。

龙头带动下,企业纷纷把数字转型作为“弯道超车”“换道超车”的重要机遇。伴随今年数字威海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发布、我市蓝海工业互联网平台入选工信部“双跨”平台等种种利好,“上网”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威高集团、联桥集团等“链主”带头搭建有行业特点的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百余家重点企业建起符合自身需求的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

重塑动能转换新优势,不仅要抓当下,更要赢未来。面向“十四五”,我市把先进制造业发展、海洋经济转型升级、未来产业布局放在城市发展的关键位置,围绕先进制造业延链补链强链拓链,全域建设国际海洋科技城,积极发展核电、风电装备制造业等新兴产业,具有威海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日益完善。

集群优势,愈发明显。亿和精密工业(威海)总经理黄鹏曾认真算过,同样供应链体系下,一台100多美元的打印机整机在威海生产,生产成本低于大部分地区。随着产业配套愈发完善,我市制造业实现了发展提速、占比提高、效益提升。到2021年底,制造业占GDP比重为31.7%,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医药与医疗器械、碳纤维等复合材料为主的新兴产业集群营业收入占规上工业比重即将过半。

威海的特色在海洋,优势也在海洋。越来越多涉海新项目,折射出威海蓝色动能的坚定航向——润辉生物技术(威海)正在围绕“海带加工全过程有效成分零损失”研发,推动海带产业从根本上实现结构升级,让威海海带产量全国第一这份好资源真正卖出“宝贝价”。作为全国唯一拥有海洋领域五个国家级试点示范的城市,威海正以打造远遥浅海科技湾区、海洋生物产业引领区、海洋新经济先导区为重点,全域建设国际海洋科技城,构筑经略海洋新高地。

蓝碳,是威海未来产业布局的重要阵地。面对世界500强企业负责人等200余位全球行业翘楚,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焦念志十分看好威海蓝碳产业前景,提出“选择威海,就是选择国家战略”。

在产业主战场上,企业是主力军。当前,有不少威海企业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新动能,在行业中勇立潮头。光威集团成为国内碳纤维行业首家A股上市公司,克莱特成为“北交所通风装备第一股”,威达机械的钻夹头、威力工具的活扳手、银兴预应力线材的预应力钢绞线、华菱电子的热敏打印头等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皆为全球第一……全市拥有“拳头产品”的高新技术企业已突破千家。

风好正扬帆。今年,我市研究制定了新一轮企业冲击新目标行动方案及配套扶持政策,启动“百亿企业”培育工程,助力“双百”企业做大做强,推动“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新旧动能转换之路愈走愈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