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改革、创新、开放”为动力,激活动能转换新活力
来源:威海日报
新旧动能转换,主攻方向是产业,其动力则源自改革、创新、开放等方方面面。
作为改革开放30年全国18个典型地区之一,威海从不乏“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勇毅和魄力。当前,全市正以系统集成改革破解重点领域、关键环节难点,谋划890项重点改革任务,并以荣成市入选系统集成改革省级试点区市为契机,率先在市县同步启动系统集成改革,陆续推出20项系统集成改革任务。
拿地即开工!光焱新材料项目建设现场,一期工程正在进行主体施工。“办理业务的第一天,四个证就全部拿齐了,我们有信心年底前完成建设。”谈起项目进展,山东光焱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立仕豪情满怀。今年,我市构建“1+6”重点项目推进机制,758个市级重点项目全部享受到“一站式服务”。
改革魄力体现在营商环境、社会治理等各领域。我市商事制度改革、“双创”经验、质量强市建设、河湖长制等工作获国务院督查激励,服务贸易、河湖湾一体化治理等100多项典型经验在全国全省得到推广。系统集成改革稳步推进,形成了一批过得硬、叫得响、效果好的改革成果。
深化改革,广大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是直接受益者。我市完成全国首个市县镇联审联批国家级标准化试点工作,获评“中国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标杆城市”,外资企业增至1694家;从构建“1+2+N”民生服务平台,到上线全国首个“预付保”,我市成为全国首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乡村振兴首席专家制度在全国推广,三大城市医疗保健集团组建完成,新旧动能转换迎来“如鱼得水”的优良环境。
创新,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源源不断的活力。
获批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威海先进医用材料与高端医疗器械山东省实验室、省先进核能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平台在我市落地布局,让威海更有底气在科技综合实力方面走在全国全省前列。通过创新链体系建设,我市充分用好驻威高校“动力源”作用,将153个研发团队的7名院士、570多名教授、180多名博导,以及1300多名技术专家,精准分布到医疗器械、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等8条创新链上,由企业自发对接变为政府主导下的精准合作,目前已梳理出关键技术107项,与139家行业骨干企业开展技术合作87项,加快实现科技、金融、产业的融通发展。
走进中威橡胶生产车间,第二代激光清洗设备已上岗,激光自动化清洗代替了传统人工砂洗、酸洗。这离不开“N”平台之一——威海激光与光电子信息技术研究院的支持。以威海市产业技术研究院暨郭永怀高等技术研究院为龙头,我市用足用好“1+4+N”创新平台体系等各类创新资源,在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三链”协同发展上争先,创新驱动路径日益明晰。
新技术让企业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招商工业威海船厂以“中尺度高端客滚船批量快速建造技术及其应用”项目,新技术实现造船效率翻番;迈世腾掌握了领先国际同行两年以上的新型集成技术,三星、现代汽车等世界500强企业排队来下单……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从2018年45.1%增至目前的68.77%,高新技术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从2018年45.1%增加到61.4%,实现全省双第一,我市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跃升至全省第4位,企业创新指数居全省第1位。
开放,为新旧动能转换汇聚更大范围的资源。
身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威海有能力有责任挺立新一轮全球化开放前沿。锚定城市国际化重点任务,我市出台山东省首部城市国际化地方性法规——《威海市城市国际化促进条例》,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吸引全球优质资源要素持续涌入。
6月24日,中韩(威海)城市国际客厅开门纳客,12家单位签订入驻协议。作为面向日韩的“桥头堡”,我市正大力推进与韩国仁川“四港联动”,用好中韩日陆海联运通道,构建起“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的国际物流大通道,打造面向东北亚门户枢纽。
当威海敞开胸怀,各方目光纷纷投注于此——我市已和俄罗斯索契等21座城市建立友城及友好合作城市关系,“朋友圈”遍及全球。市长咨委会连续五年举办,委员数从最早的15人增至23人;首届威海国际周配套开展国际经贸、科技、文化、体育等各类主题活动30多场,吸引社会各界、国际友人共同参与进来……惠普公司首席供应链官安东、丸红株式会社中国副总代表平野雅之等世界500强企业负责人纷纷为威海代言。威海的国际媒体关注度显著提升,城市的国际知名度不断扩大。
在全市,驻威高校与全球20多个国家(地区)的100余所学校开展交流合作办学项目,中英韩三语标识实现重点区域、涉外公共场所全覆盖,威海成为更多海外项目、海外友人的“第二故乡”。
船到中流更奋楫。以改革、创新、开放鼓足风帆,威海在独具特色优势的新旧动能转换之路上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