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知识问答(七)
来源: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春雨网
61、邓小平提出判断改革开放得失成败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是什么?
答: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就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62、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
答: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必须做到:第一,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第二,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第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63、邓小平提出的世界主题是什么?
答: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64、“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织部分。其基本内容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65、什么是知识经济?
答:知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为民发展经济,维护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使用人类积累和创新的全部知识,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现代科学技术、经济科学、管理科学、行为科学以及许多社会科学知识。因此,知识经济的本质特征是,把迄今为止以及尚待创新的全部知识作为资本来发展经济,靠知识创造财富,以知识、智力资源为第一资源,建立在科学技术和人类知识精华基础上的新的经济形态。
66、什么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答:“三个代表”,就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江总书记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而形成的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67、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新”要求是什么?
答:十六大报告指出,为完成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奋斗目标,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这是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和改革提出的总要求。就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来讲,这“四新”是完成各项任务的基本要求和保证。
68、总书记总书记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向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提出了哪些希望?
答:总书记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的讲话中,向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提出四点希望。第一,牢记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我们党的庄严使命,树立为党和人民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第二,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不渝地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第三,牢记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以艰苦奋斗的精神做好各项工作。第四,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和肩负的历史责任,自觉在艰苦奋斗的实践中加强党性锻炼。
69、十六届三中全会制定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什么?
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健全国家宏观调控,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70、在党的历史上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的先例是在哪次会议上开创的?
答: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这在历史上尚属首次,表明以总书记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为进一步发扬党内民主、增强党的活力作出的最新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