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动能转换 让“大块头”的山东制造业轻盈起舞
来源:望岳财经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杜甫怎么也不会想象到齐鲁的“青”在1400年后的今天是多么的澎湃与“智能”。
2023年是山东作为“新旧动能转换试点”第六年,如今山东依旧保持经济增长强劲势头实属不易,这说明山东“新旧动能转换”是成功的,按照规划“一年全面起势、三年初见成效、五年取得突破、十年塑成优势”的时间表,从目前来看,“大块头”的山东制造业六年以来已经轻盈起舞,“四新”经济逆势上扬,“十强产业”实现产业结构转型蝶变。
日前,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2 年,山东外贸进出口总值实现 3.33 万亿元,同比增长 13.8%。这是山东外贸规模首超 3 万亿,其中进出口、出口和进口增速在前六大主要外贸省市中居首。在 2022 年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这与山东地理位置、开放历史、政策扶持等密切相关,本选题据此展开,解读山东外贸成就的渊源,呈现开放、奋进的山东。
“均衡”,是山东给外界一贯的印象,山东一直都属于大企业林立的“群象经济”。山东的工业门类齐全,41个大类全部具备,但山东的产业结构当中存在“两个70%”——传统产业占工业总量的70%,重化工业又占传统产业的70%。这“两个70%”不改变,山东只能“负重前行”。在此情形下,新旧动能转换应运而生。那么,山东近几年都创造了哪些新旧动能转换,高质量发展的“奇迹”,这是如何做到的,背后又蕴藏着哪些鲜为人知的酸甜苦辣?
山东“碳”建低碳城市开启“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是党的十九大后获批的首个区域性国家发展战略,也是中国第一个以“碳达峰”、“碳中和”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
自2018年以来,山东共投建了总投资过万亿元、数量超1000个体量大、层次高、效益好的重点产业项目,为山东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新活力,用项目建设的“高效率”跑出新旧动能转换的“加速度”。
国家将“新旧动能转换战略试验区”选址定在山东省,不仅是看中山东拥有联合国公布的41大工业门类中的全部工业门类,更是看中山东省的能源科技企业在全国的技术引领地位。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核心在产业,重在推动产业向高端、高质、高效迈进。而山东在这个主赛道上,利用新能源科技的优势,以新旧动能转换为战略支点,“转”出了高质量发展的澎湃新动能,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做出了应有贡献。可以说,以什么样的姿态疾驰动能转换主赛道,决定着一座城市接下来动能转换的成色。
济南的“厂”——“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探索新路径“碳”出新格局
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是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从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再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山东肩负三大重任,使命光荣,任务艰巨。当下,山东广大干部群众正撸起袖子加油干,推动着旧动能重组、转型,新动能崛起、壮大,探索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独特路径,山东汽车制造业产业转型升级,“碳”出新格局。
山东钢铁改革韧性前行,涅槃重生。从省属企业中唯一亏损的企业,到世界500强企业;从“求生存”到“谋发展”,再到“高质量发展”,山东钢铁集团不断“破局”。而这只是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的一个缩影。目前,山东钢铁集团已通过推动国有资本改革,顺利完成第一轮新旧动能转换三年行动计划。2021年,山东钢铁的营业收入构成为:钢铁业占比87.61%。钢铁企业综合竞争力也由2016年的B+上升为2019年的A+,同期名义排名从第26位上升为第7位。
而就在五年前,这一切都仿佛还很遥远。那时候,侯军刚刚就任山东钢铁集团的党委书记、董事长,集团正处在生死边缘,暴露出连年亏损、产能过剩、历史负担沉重、创新动力不足等“顽疾”,是省属企业中唯一亏损的企业。山东钢铁,如今已品牌蝶化成为“全球钢企50强”(粗钢产量2825万吨/年),国内第一家、全球第二家运用水热法制备MLCC粉体的企业(当前全球也仅有三家),其生产的MLCC介质粉体在国内的市占率超过80%,全球外销粉体市占率高达40%。2022年山钢国贸增加高端产品比重,最大限度提高出口效益。
中国重汽押宝新能源,研发新能源高端产品。“世界500强”中国重汽在新能源领域率先出击。2018年中国重汽为美国用户研发的“全球首款氢动力码头牵引车”登陆北美市场,收获广泛赞誉。五年以来,氢动力码头牵引车、电动轻卡等中国重汽各类新能源新产品收获市场热烈反响,技术引领全国,通过氢动力的运用,重型牵引车真正实现了零排放。为了助推“新旧动能转换”,中国重汽一直坚持“技术领先”战略,中国重汽已在中国香港、德国慕尼黑、美国丹佛三个地方设立海外研发中心,引进高端人才。中国重汽还将持续推进国际化战略,打造总部在济南,研发支点在海外,基地和市场全球化的发展新模式。
而这一切都源于山东重工集团董事长谭旭光对中国重汽大刀阔斧的改革——整合了中国最优质的动力系统与工程机械资源,搭建了一个千亿级企业的发展平台,山东重工旗下的中国重汽和陕重汽及潍柴动力,合计销售卡车超过50万辆,销量位居全球第一。“数字化转型不是忽悠出来的”,董事长谭旭光聚焦难点、痛点、乱点,系统部署改革转型工作。“把数字化创造价值落实到财务报表上,每一个企业都要层层评价数字带来的价值创造。”谭旭光对数字化转型提出如是要求……传统产业与新兴技术深度融合的情景,在15.58万平方公里的齐鲁大地已非常普遍。
此外,双星集团、三角轮胎、豪迈集团、济南轻骑摩托车、滨州渤海活塞、山东五征、山东玲珑轮胎、天润工业、青岛征和、山东威普斯橡胶、曲阜天博汽车零部件制造……山东汽车制造产业技术名列全国前列,是全国为数不多的汽车制造大省,形成汽车制造业全产业链生态圈。
传统能源领域,山东能源集团旗下兖矿能源不断产业升级,降本增效。兖矿能源成功研制世界首套7米超大采高智能综放开采关键技术装备,成为世界500强卡特彼勒、久益等公司合作供应商。此外还有新材料和化工领域,山东光威复材突破西方和日韩对该领域的垄断,填补国内空白,已助力我国成为全球碳纤维最大产能国。万华化学,全球最大的MDI供应商和全球第三大TDI供应商。杰瑞集团,入选“2023全球创新百强榜”,是全球最大油田装备制造商。
清洁能源助力碳达峰,济南能源企业“碳”造世界品牌。山东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产业为助推“新旧动能转换”,实现“碳中和”做出重大贡献。国家能源局预计,今年新增新能源重点项目将带动太阳能发电、陆上风电计划投资额同比增长202.6%、13.3%。今年前4月,光伏投资同比增长205%。
力诺瑞特引领太阳能行业。成立于2001年的山东力诺瑞特新能源有限公司,一直致力于太阳能热水、空气能采暖等冷暖水电新能源多能互补系统的研发制造,已成为中国清洁采暖、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专家,全球平板集热器生产商TOP5,产品远销德国、日本、印度、巴西、南非等一带一路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此外还有桑乐太阳能、皇明太阳能、山东中科蓝天科技有限公司等都是山东省新能源太阳能行业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企业。
循环经济赋能“山东低碳经济生态圈”。山东高速集团赤泥综合利用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推进会在淄博召开,标志着该项目正式投产,开创了一种拜耳赤泥高附加值大宗量利用新方法,通过该方法制备的新材料可以在交通工程基层及路基建造中完全替代水泥,对于快速消纳我国电解铝固废赤泥存量、推动固废综合利用环保产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山东淄博的英科再生、英科医疗在海外有马来西亚和越南两个生产基地,英科医疗是“一次性手套大王”,除了做医疗耗材、医疗器械产业外,循环经济是英科的第二王牌,英科再生已经在全球累计超过 400 家再生塑料回收企业采购可再生PS塑料原料,形成了稳定的全球回收网络。目前海外销售渠道占比已经超过 70%,主要销售区域为北美、日本、东南亚、西欧、东欧、中南美以及大洋洲地区,产品远销海内外120多个国家和地区,英科再生全面助力山东“新旧动能转换”,循环经济赋能“山东低碳经济生态圈”。
此外还有国网智能科技、积成电子、超越科技、山东华菱电子、烟台艾睿光电科技、山东新北洋信息技术、山东金马工业集团、济南二机床集团等山东电子储能、高端制造大型重点骨干企业,为“山东好品”智能制造、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发光发热。
烟台的“电”——“碳”索清洁能源绿色产业转型新赛道
2021年以来,烟台推行的“1+233”工作体系、青岛发布的《青岛市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二者奋力打造山东发展重要增长极,城市综合实力实现新跃升,能级之变前所未有。
烟台市作为新旧动能转换战略试验区建设“三核”之一,承担着率先突破、走在前列的重任和使命——正向着决战决胜全省新旧动能转换披荆斩棘、破浪前行。烟台市勇当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开路先锋,坚持先立后破,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严格落实 “两高”行业“五个减量替代”,依法依规淘汰低端落后产能,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聚力创建国家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烟台加快构建“1+233”工作体系,深入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抓好“十大创新”“十强产业”“十大扩需求”的烟台,以低碳革命引领高质量发展,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强化全民意识,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引领全民自觉参与美丽烟台建设。
山东省海上风能资源分析山东作为中国风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风能资源总量达到6700万KW,主要集中在半岛沿岸地区、海岛和山区海拔较高的平坦区域。山东海上风电基地是山东电力集团公司在烟台、滨州、日照等地建设的8座220千伏的风电汇集站。“十三五”末达到1500万千瓦。其中,规划建设海上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是未来重要工作部署,到2030 将年开发建设鲁北、莱州湾、渤中、长岛、半岛北、半岛南6 个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规划总容量为1255万千瓦,到2015 年力争达到200 万千瓦、2020 年达到600 万千瓦。
山东海上风电基地是山东电力集团公司在烟台、滨州、日照等地建设的8座220千伏的风电汇集站。“十二五”末,山东全省风电总装机量要达到800万千瓦以上,“十三五”末达到1500万千瓦。其中,规划建设海上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是未来重要工作部署,到2030 将年开发建设鲁北、莱州湾、渤中、长岛、半岛北、半岛南6 个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规划总容量为1255万千瓦,到2015 年力争达到200 万千瓦、2020 年达到600 万千瓦。
烟台市核、风、光等清洁能源电力装机容量1047万千瓦,占全市总容量的50.7%,规模居全省首位。正在推进海阳核电、华龙一号等项目建设和核能供热、核能制氢等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到2030年在运在建核电装机容量达到3200 万千瓦左右,形成中国北方完整核电基地和核电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烟台市加快传统产业绿色低碳改造,建设绿色低碳循环工业体系,实施一批绿色园区、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工艺和绿色供应链示范工程。万华化学致力建设国内首个绿色零碳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东方电子成功打造全国一流的零碳智慧工业园区,中集来福士建造出全球最新一代风电安装船。推动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推进“绿色建筑+新型建材+智能建造+新能源应用”,打造烟台黄渤海新区绿色建设产业示范区。
烟台的海洋工程装备、核电装备入选首批12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名单,清洁能源、汽车光电入选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2个一类新药和2个其他类新药获批上市,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2861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500家,科技领军企业总数达到26家,万华化学、艾睿光电、杰瑞石油包揽省科技领军企业前三名……近年来,“三核引领”中的烟台,为新旧动能转换交出了一份厚重的答卷。
青岛的“园”——“碳”出高新技术“专业园区新打法”
2022年12月,青岛市委、市政府印发了《青岛市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明确了未来三年的任务书和路线图。实体经济振兴发展是青岛市三条工作主线之一,市发展改革委作为牵头组织单位,聚焦24条重点产业链,加快实施实体经济振兴发展三年行动,开创了全市大抓实体经济的新局面。
青岛构建产业推进新机制。成立实体经济振兴发展领导小组,由16位市级领导担任“链长”,并推出首批47家制造业“链主”企业,构建由“链长”挂帅、产业专班主抓、区市(功能区)主战、“链主”企业主建的推进体系。制定链长、专班、部门、区市“四张责任清单”,梳理24条产业链重点项目库,实行清单式管理、项目化推进。
青岛打开产业发展新空间。统筹各方力量,聚力突破24条产业链,七大优势产业加快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十大新兴产业加速成势,京东方、金能新材料等一批龙头项目签约落地、建成投产,我市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做法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实施生产性服务业提升行动,全市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同比提高3.1个百分点。
青岛推出“专业园区新打法”。围绕十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在全市谋划布局15个新兴产业专业园区。每个园区聚焦一个主导产业,建立“5个1”工作机制,配套出台入园项目评估办法,严把项目准入门槛,“一园一策”打造高水平专业园区。目前,虚拟现实、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4个产业园已挂牌。
山东“碳”绘节能增绿降碳新蓝图
“要纵深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坚持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纵观近年来烟台新旧动能转换的推进脉络,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从‘旧模式’向‘新动能’的转变逐浪而高,从‘量的积累’向‘质的提升’的跨越渐入佳境”,山东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中,山东用大篇幅再次明确了前进航标。
“乘风破浪潮头立,扬帆起航正当时”。当前和未来,山东省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牢记嘱托走在前,勇担使命开新局,为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而努力奋斗。
后记
一个产业集群就是一棵参天大树,一批产业集群就是一片茂密森林,支撑起城市发展的春天。下一步,山东将全力推进海工装备、光电、消费电子、工业设计等16条重点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做大做强千亿级产业集群。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动能,重点项目建设是重要支撑,也是最有力的抓手。
当今,“碳中和”重要程度不亚于工业革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由“双碳标准”引领规划的“节能减排”、“新旧动能转换”等新能源战略而实现的产业升级,将成为中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从资源依赖型向技术依赖型发展的转折点,实现大规模新旧能源的综合稳定应用,从根本上改变全球供能和用能格局,“双碳”战略已经上升为国家意志,纳入美丽中国建设远景目标。
“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为当代计,为万世谋。碳达峰,彰显大国担当;碳中和,践行庄严承诺。济南的“厂”、烟台的“电”、青岛的“园”,山东新旧动能转换“三核”厚植生态底色,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铺就美丽中国新画卷,绿色低碳,引领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