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产业沃土滋养科创种苗
来源:经济日报
中共中央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强调,下半年,要在宏观政策上持续发力、适时加力,重点做好全方位扩大内需、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持续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多措并举保障改善民生等工作。当前,在全球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国内经济转型升级进入关键阶段的背景下,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可以有效激活新质生产力,巩固拓展经济回升向好势头,为应对风险挑战、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二者并非平行轨道上的独立列车,而是如同根系与枝干,本应自然交融、彼此支撑。然而,现实中“两张皮”的困境仍不时显现:一方面,部分顶尖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阁,难以跨越成果转化的“达尔文死海”;另一方面,产业界面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时,却又难以找到适配的“科技良方”。深度融合之难,症结在于创新链条上关键环节的衔接不畅与机制藩篱。唯有破除壁垒,才能让科技之光照亮产业前路,让产业沃土滋养科技种苗。
如何实现真正的深度融合?首要一点,在于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牵引科技创新的航向。科技创新不应是实验室中的“孤芳自赏”,而应精准锚定产业跃升的痛点与前沿趋势。无论是突破高端芯片、基础软件、高端装备等“卡脖子”难题,还是前瞻布局人工智能、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新赛道,都需要科技力量与产业需求的紧密耦合。比如,深圳一家燃气具企业,其研发中心就设在工厂顶楼,工程师们透过玻璃即可看见生产线运转。这种“楼上创新、楼下创业”的模式,让研发人员直面市场反馈,新材料热效率突破110%的“不可能”极限,正是需求牵引下创新火花的璀璨迸发。
深度融合的动能,更在于推动创新要素在产业生态中的高效流转与优化配置。这要求我们拆除阻碍要素流动的无形之墙,打造科技、产业、金融相互滋养的良性循环。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粤港澳大湾区等科创高地,正通过建设概念验证中心、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等举措,努力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深度融合的沃土,离不开深化改革这把“金钥匙”。唯有通过改革,才能破除那些阻碍科技与产业“琴瑟和鸣”的体制机制坚冰。这包括深化科技评价体系改革,让科研人员的目光更多投向市场价值与应用前景;优化要素市场化配置,确保人才、资本、技术等资源向真正能产生融合效能的关键领域汇聚;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机制,为创新之火浇上利益回报之油;营造公平竞争、鼓励试错、宽容失败的市场环境和创新文化。解开束缚创新主体的绳索,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融合的引擎方能全速运转。
深度融合的落点,是塑造面向未来的国际竞争力。当前全球产业格局深度重构,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推动深度融合,目标绝非闭门造车,而是要培育一批真正具有全球话语权的新兴支柱产业,打造代表新质生产力的中国标杆。这要求我们的融合实践必须具备世界眼光,在开放合作中提升自身能级。在全力推进融合发展的进程中,还应高度关注并持续防范化解可能伴生的风险,确保我国经济的这艘巨轮行稳致远。
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应对当前经济风险挑战的关键举措。我们要深刻认识到,融合不是简单的“1+1=2”,而是要实现“科技—产业—市场”的良性循环,让科技创新成为产业升级的发动机,让产业创新成为科技创新的试金石。以产业之需锚定创新航标,以要素活水滋养融合生态,以改革利刃破除体制坚冰,方能突破科技产业转化的激流险滩,驶向新质生产力的辽阔蓝海。